第二十六章 天下之中(1/3)
“当年,步摇舞姬天下闻名,权贵人家,都争相攀比,不过老夫活了几十年,还未见过你身边这等绝色美人,更别说是鲜卑女子了。”
薛强瞟了在远处假寐的长安君一眼,用男人都懂的语气,十分猥琐的在赵川耳边悄悄说道。
呵呵,能看不能吃,有什么用?为了让长安君以后不被家里其他女人穿小鞋,赵大官人表示自己现在还只能克制,有时候女人么,就会为了一些你觉得无所谓的事情而心生芥蒂。
他是一个负责人的男人,不能为了自己一时的爽快,把后院弄得乱糟糟。
“当年王景略来河东找老夫,说桓温此人,不值得投靠,却又不说缘由,你觉得桓温此人如何?”
刚才还在聊女人,现在一下子转到军国大事上面去了,赵川有点不适应薛强的开车速度,这转弯有点急,差点翻车啊。
赵川看了薛强一眼,对方眼中满是期盼,他心中暗叹,桓温此人,眼光还是很好的,北伐无论真假,都是顺应民心,多少像薛强这样的人,盼着晋国去恢复国土。
不对,是盼着出现一个可以横扫八荒的强人!
薛强所在的河东薛氏,一直撑到北魏时期,才跟拓跋家有限合作,堪称是北方汉人里的第一把硬骨头了,很明显的,薛氏对崛起的桓温很有兴趣。
司马家腐朽了,桓家却未必。就像是后来刘裕北伐的时候,在北方也很受欢迎一样。
成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的却还是自身的能力。
“桓温脱胎于世家,换汤不换药,难成大事。”赵川摇摇头,给薛强泼了一盆冷水。
桓温人没问题,但摆脱不了他的出身,后来那么多动乱,最后却是刘裕篡位成功,这不是偶然的。没有世家身份的掣肘,就能更自由的发挥。
世家的整体腐朽,这是大环境决定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算一时间能出些人才,到最后,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虎父犬子,又怎能保证社稷稳定?
毕竟苦战称王者,远胜生而为王之辈!赵川觉得薛强满腔热情,也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桓温此人,将来的成就不会比晋国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更高,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你想投靠过去没问题,但人家却未必真把你当回事。”
赵川没有直接回答薛强,而是拿晋国的开国皇帝作类比,二者都是大世家出身,也有一定可比性。
司马炎在位二十多年,可以用前明后暗来形容。
他曾为西晋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导过太康之治,让三国的战乱平定,社会各层面都到达一个新高度,这一点不能否认。
但是,受时代的影响,受世家政治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很多后来的历史人物都认为这是脑残之举,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现代所推崇的大汉,实际上管理范围和管理人口都极为有限,过于强化中央集权,经常是政令不出京畿。
伴随着三国内战的进行,实际上魏吴蜀的领土都在扩张,这就给了世家发挥的空间。
世家垄断了文化,垄断了人才,当权者只能跟他们合作。
司马家选择治理方式,是与世家共治天下,因为他们也是世家出身,不可能,也没有动力去开辟一条未知又充满风险的新路。
所以司马炎为了制衡世家的力量,也只好加强家族的力量,分封诸王,这也为将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再加上他晚年得意忘形,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这里面还有“咸湿”这个词的典故)。
上有所好,下必效仿。
劣币淘汰良币,各级官吏也逐渐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为之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可以说,从一开始,西晋,或者司马炎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暮气沉沉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群体,这也是为什么赵川宁愿到洛阳跟胡人周旋,也不愿去江左沉沦的原因。
薛强会打仗,能打仗,却不是个赳赳武夫,对于赵川的意思,他也大致听看明白了,陷入沉思,不再言语。
当年好友王猛不肯跟着桓温去江左,大概也是觉得他寒门出身,永无出头之日吧。薛强心中暗自揣摩,若是自己投靠过去,真能得到桓温重用?
只怕未必!谢安,郗超,王坦之等人,无不是江左大世家出身,估计很难有自己的位置了。
“你那首潼关怀古,老夫很欣赏,特别是最后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薛强叹息了一声,这个临时扎营修整的地方,离汜水关不到百里,快马半日可到,中原大地和往年一样,民不聊生,荒芜遍地。
为了心中的理想,薛家不知道牺牲了多少子弟,何去何从,该怎么选择,不是脑子一热,就能做出决断的。
“兴,那是辛苦,亡,那是痛苦,还是不一样的。辛苦也是为了明天的好日子,心情愉悦,亡,那就是跪着,等待发落,伴随的是胆战心惊。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这话说得太有深度,薛强这才猛然醒悟过来,眼前的这个少年郎,年纪轻轻,却也是一方之主了,而且文采斐然,怎么能把他当后辈看呢?
前有可足浑常,后有姚苌,都在这个少年郎身上栽跟头了,这能是偶然么?
“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