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乐浪太守(1/2)
乐浪郡治所土城,坐北向南,刘封大致打量了一下,东西长约七百米,南北宽略微少了一些,不过也有六百米左右。
前世因为经常给人看风水,需要进行勘察,所以他对于距离比较敏感。到了某地,只要一打眼,基本上就能把距离估算的差不多少。
现在浿水已经结冰,一行人是直接从冰上过江,到达南岸。
在他的前世,这里是另一个国家的首都,不过,现在这里还属于大汉的乐浪郡。无论是国土还是行政治理上,都绝对是大汉的郡县之一。这里的居民,也是正宗的大汉子民。
土城被高大厚重的城墙包裹得严严实实,周边有护城河围绕。
土城正门前,有一个不太大的广场,这个广场,也可以看做是土城的一个简单的瓮城。一座吊桥,通往城门。
城里的主人,就是乐浪郡太守凉茂。
凉茂,字伯万,山阳昌邑人,少年时期就非常好学,至今每每说话,都经常引经据典。
此前是泰山太守,后来被曹操任命为乐浪太守。
此前已经派人前去禀报,一行人孙尚香、徐舞蝶、鲁肃、刘封、甘宁及十来个随从,就在城门前等待。
没多久,有两个军卒出来,将一行人带进城去。
进去是一条直道,向右一拐,就出现了一座公廨,这便是乐浪郡太守凉茂的办公和生活场所。
门口早就有两人站着等候,见一行人走进,就迎了上来。那个四十来岁的的人,就是凉茂。
寒暄过后,凉茂将众人让到屋内,随从们在在外面等候,陈大狗和鲁肃的两个随从,则将几筐礼物,抬了进来。
虽然外面还是冰天雪地,但屋里还比较暖和。刘封打量了一下,原来是有火墙和火炕取暖。
这种取暖方式,在他前世的小时候,农村地区还有这种方式。虽然建筑材料不同,但这种模式基本上一脉相承。
鲁肃递给了凉茂一封信,凉茂就看了一会儿,不禁流泪,长叹一声。
“唉,如今故人已去,想当年,我们三人把酒言欢,如今想来还历历在目。此刻他们两人已经作古,唯有我一人尚在,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唏嘘”。
鲁肃的给凉茂的信,是太史亨写的。
太史亨虽然只有二十来岁,但如今已经是吴郡太守。
如此年纪就能官居高位,主要来自于他父亲太史慈的恩泽。
太史慈是东莱人,当初跟北海相孔融交好。凉茂是山阳人,三人的家乡,都在山东一带,凉茂又曾经任过泰山太守。所以凉茂、孔融此前相识。通过孔融的关系,凉茂又跟太史慈相识。
后来太史慈到江东,跟孙策不打不成交,效力于孙策和孙权,在建安十一年战死。
孔融因为反对曹操南下,也被曹操杀死。
当年的好友三人,如今只剩下凉茂一人。
太史亨的这封信,就是通过父亲的关系,利用旧情,为鲁肃一行跟凉茂接洽。
凉茂的一番感慨,就是因此而来。
“伯万重情重义,令人敬佩。斯人已去,还望伯万节哀顺变”。
鲁肃及时地劝慰道。
伯万,就是凉茂的表字。
“郡主、子敬远道而来,就在这里盘桓些时日,快要过岁旦,不如就在这里过了年,以后再最打算。元复既是子义之子,信中托付之事,茂自会尽力相助。不过此事关系重大,还容茂仔细斟酌。子敬的随从,也要叮嘱一二,不要走露了风声,免得横生枝节”。
元复,是太史亨的表字,子义,是太史慈的表字。
“伯万所虑甚是,同行者都是可靠之人。定不至于牵连到伯万”。
此时刚刚见面,双方虽有太史亨的信件引荐,毕竟了解不多,一些敏感事情,也不宜公开讨论,于是就说些闲话。
“此次曹公败于孙仲谋和刘玄德,元气大伤,一时之间,难以南顾。孙仲谋和刘玄德,看来要就此与曹公三分天下了。江东此次一战,名声大震,庶几可成霸业”。
对于凉茂已经知道了赤壁之战的结局,刘封并不感到奇怪。这样的震撼性消息,传播很快。
现在虽然信息传播速度慢,手段也不多,但是官府传递文书和商人传播消息,仍然可以将消息传到四面八方去。
“我家主公并非希望成就自己霸业,只是如今汉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行不义,才举起义旗,力图清君侧,除奸贼,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匡扶汉室”。
两人一说这话,刘封就知道他们谈不到一块儿去。
此时凉茂虽然被公孙康所节度,但连公孙康此时都属于曹操阵营的人,这个时候跑到这里来挖墙脚,其实很难成功。
不仅仅是跟曹操有着正统上的联系,还因为辽东跟曹操在地域上相连。孙权即使三分天下占其一,在地理上,跟辽东毕竟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这个帐谁都会算,无论是公孙康还是凉茂,都会仔细斟酌。
有了太史亨的信,只是能让双方接上头而已,要想做出南结孙权这样重大的战略决定,除非具有重大的利益和获胜的希望,否则很难成功。
一时之间,局面陷入尴尬之中。
恰在此时,两个人进来,随随便便,大大咧咧,如入无人之境。
凉茂一看见两人,就急忙迎了上去。
“哎哟,幼安,彦方,大驾光临,有失远迎。罪过,罪过,为何不事先通报一声,也好出城十里恭候”。
究竟什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