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秘抒胸臆 士人从贼(1/5)
李自成离开四川,穿过湖广郧阳一带,直入河南。尽管左良玉不屑的称其为小股的流寇,但进入河南之后,在河南早已经起兵多时的各股势力纷纷的前来投靠。
闯军和河南素有渊源,当日间在河南活动的时候,也有许多的旧部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老当当、一条龙、小袁营、老袁营、一斗谷”这些名字听起来有些可笑的流民大队,或多或少都有陕西部众的参与。
李自成号称闯王,是各路流民乱兵的盟主,在流民之中的声望极高,这次进入河南,本来各自为政,互相敌视的流民各队,都是纷纷的前来投靠。
本来不到千人的部众,进入河南之后,不过一月时间,已经变成了十几万的部众,行将覆灭的闯营,突变成了巨兽。
十几万的部众突然出现在豫西,河南上下都是惊慌失措,看来崇祯十三年的腊月肯定是过不安稳了。
河南巡抚李仙风拼命的朝着京师派出信使,求援求救,同时仍在四川督师的杨嗣昌发去急信,请求调回河南兵马,回河南境内抵抗贼兵。
李仙风上次就看到了山东兵马的实力,这次事情如此的紧急,也顾不得什么官场的客套,直接在奏折请求调山东兵马入河南救援。
在四川督师围剿张献忠和罗汝才部的杨嗣昌,终于感觉到了窘迫,张、罗手下的兵马渐渐的恢复了元气,从前是被官兵追着打,现在已经敢和官兵摆开架势野战了,并且是胜多负少。
京师朝廷现在有些惊慌,但还对杨嗣昌率领的五省兵马有些希望,希望等待杨嗣昌剿灭张、罗部队之后,就可以回师河南。对付势大的李自成。
不知道是否预示着什么,曾经在总理五省。负责招抚的熊文灿十一月在京师被斩首弃市,这么高品的官员动辄被治死罪,在大明好像不是什么稀罕事。
自从确定陈六和张江常驻在两淮一带之后,南京兵部就是焦头烂额,扬州府和驻扎在江北的南直隶兵马,整天的上公文诉苦,说是淮南军。经常是在扬州府内巡游,这分明不是他们地辖区。
而且大军妄行,百姓商人多有惊扰,本地兵马阻拦,胶州营淮南军分毫不让不说,还恶言相向。甚至有动手的架势。
南直隶兵马太平这么多年,自己是什么材料也是心中自知,那里敢和对方这种虎狼真翻脸。往往只能是退避。
部队要想过地好,也要看他驻防的地盘和对当地的保护威慑能力,眼下这地盘被来自山东的兵马一点点挤压,打又不敢打。只能是一步步的退,当地的商人士绅,黎民百姓渐渐的也看出些不对,看出来到底是谁主事。
南直隶本地地兵马自然不甘心,可这调山东兵马常驻在南直隶的又是南京兵部和地方官员以及朝廷统一的意见,所谓打碎了牙咽在自己肚子里,就这景象,结果陈述淮南军罪状的文书雪片一般。南京城的处理方式。也只能是捏着鼻子把这个发到淮南军之中,让他们注意点。
陈六可不理会这些文书。连搔痒都不算的动作,他只记得李孟地吩咐,限度是不和南直隶的兵马火并,只要没有动手,你就尽量的向南。
如果人快要饿死,谁还在乎咸淡,在周扬和宁乾贵整理呈上地文书之中,李孟发现,即便是在两淮盐业上插了一脚,并且有盐商们送上的保护费,可收入增长并没有预期的那种跳跃。
因为现在各地变乱的区域加大了,盐业销售地区域跟着变小,盐的销售当然也是受到影响。
不过稍有补充的是,私港的船只属于胶州营的船只,增加到四十多艘,这海贸的生意在乱世之中可是唯一愈发兴旺发达的买卖。
现在胶州营兴办屯田田庄的好处就体现出来,最起码粮食供给不愁,而且地方上地治安也因为这粮食供应地存在稳定许多,但屯田田庄的发展渐渐地停滞下来,不管是人手还是田地的增长都变的极为缓慢。
原因很简单,山东的土地已经是集中到越来越少的人手里,再兼并下去,就是这些大户之间的互相吞并了。
而且那些支撑下来的平民百姓,中小地主,发现灾荒并不是不能挺过去,最起码旱情并不是那么严重,山东在兖州和登州都是闹了蝗灾,可就是被控制在一县或者两县之内,并没有蔓延开来。
在屯田田庄组织的兴修水利,和其他各项兴农的措施,运用这么多人力做的这些事,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善了整个山东的环境,天下大灾是不假,可山东在某种程度上改善许多了。
屯田聚民养民、田庄出粮出兵,这套体系差不多成了胶州营的宗旨,陈六和张江驻守两淮,也有灵山商行的掌柜过去大肆的采购田地,招募当地的流民耕种,还有那几座为了招抚河南流民建立的田庄。
这套体系,在淮安府也是颇据规模,若是有人疑问,胶州营的这些商人都是振振有词,我们是来两淮一带置办产业,说的理直气壮。
崇祯十三年的腊月初二,李孟在校阅完了从南直隶过来的两营之后,又是去往孙传庭所在的那个宅院。
这个地方,隔三差五的就要过来溜达一次,劝说招揽,李孟心想当年刘玄德请诸葛亮也不过是三顾茅庐,孙传庭住进这宅院之后,李孟来了也有十几次。
那孙传庭的态度却也是奇怪,除却前两次不理不睬之外,后面这些次也是简单的聊几句,询问下胶州营的军政、民政和经济之事,这些事情都让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