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电教楼(1/2)
子曰:兰翔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培训机制虽然亟待解决,但是更要紧的是给网校找个新场地。
李源转让给马军的不止网吧,还包括市技校的租赁合同,这是在市里相关部门报备过的,按道理说,他应该在第二天就把网校搬出来,不过因为网校报名人数很多,这件事拖了半个月还没解决。
主要是没有合适的场地,最后还是郭华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他可以租借石油中学的电教楼。
郭华的提醒让李源茅塞顿开,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四部中学的电教楼合适吗?当然。
首先,这座楼从前年建成之后,除了一楼的化学实验室之外,其他几层一直处在空置状态。
李源印象中,自己高中放假还跟朋友一起偷偷翻进去过,里面预留了微机室,只不过没有电脑罢了。
这是大环境导致的。
在立项时,四部中学的教育水准还很高,学校经费也足,然而随着下岗潮的到来,很多油田职工下岗后带着子女返回老家,学校的生源大幅减少;生源减少意味着班级数量减少,而班级数量减少,又导致教职工人数削减。
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四部中学的教育质量大幅滑坡,但凡成绩好一点的,都转去了其他学校,到李源参加高考那年当时他在任县读高中整个四部中学两百多名应届考生,只有三人考上本科,最终不得不在次年彻底取消了高中部。
目前的四部中学还没沦落到那么凄惨的地步,不过拨款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即使有心,也只能任由电教楼闲置下去。
说电教楼适合用来办网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位置。
虽然网校打着“市政府定点”的旗号在瀛洲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真正报名的大部分来自油田。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会儿的石油人更乐意接受新鲜事物,更……舍得花钱。
因此,网校搬到他们的家门口,他们非但不会反对,反而会举双手赞成。
这不是李源的一厢情愿,从问卷调查来看,大部分学员和家长都支持网校搬迁。
所以,现在只剩一个问题,说服学校。
……
想说服别人,无外乎三种办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李源以校长李鸿飞作为突破口,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最终成功说服了对方。
说服过程顺利的出乎李源意料,固然有印象分的加成,关键还是互利互惠。
李源主要提出两点。
第一,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这和他上次说的(第三十二章)正好相反,他上一次说的是应试教育有益无害,认为语文教育的侧重点是应用,而不是创作。
“如果只谈学校教育,我依然坚持之前的看法,中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更好的成长空间,换句话说,升学。只有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才能继续接受更好、更专业的教育。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只能采取更具普适性的做法。题海战术也好,死记硬背也罢,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整体成绩……但是,从广义的教育来说,让学生提前掌握一门未来工作生活中的必须技能,从长远来看是有益无害的……”
李鸿飞频频点头,说道:“你说的大部分我都很认同,只有一点,你确定计算机是必备能力?”
“我确定。”李源肯定的说:“计算机的本质是工具,这个工具现在看来还有些高端,但它最终会走
向平民化……就像电话取代书信、开车取代骑马一样,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看来是必不可少的……”
“计算机会取代什么?”李鸿飞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李源思考了一下,说道:“电视、电话、计算器、笔墨纸砚、报刊杂志……也许无法做到全面取代,但是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这样一来岂不是很多人都要失业?”
“也不用太悲观,毕竟每一个新工具的发明,在摧毁传统行业的同时,也会催生出很多新兴行业。”
“嗯。”李鸿飞接受了李源的观点。
李源接着提到第二点学校的发展。
“四部中学和瀛洲市其他学校比起来,最大的优势就是师资力量,大部分老师都是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的,其中不乏重点院校,这也使得四部中学的升学率一直保持领先。但是,企业改制导致很多职工下岗,其中相当多的人会返回老家……”
李源简单说了一下学校将会经历的恶性循环,接着说道:“要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只能从外部着手,放宽‘借读’范围,加大对外招生,只有保证生源充足,才能留住优秀教师,教师团队不散,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有保障……而这一切,都需要钱。”
李源说到这里,微微一笑:“看上去我在占学校便宜,其实我是给学校送钱呢。”
……
李源说送钱,并不是说说而已。
他和李鸿飞最终达成一致,李源在正常支付电教楼的租金之外,每年额外拿出网校利润的20无偿赠予学校,至于学校怎么用这笔钱,李源不会干涉。
“当然,这不是以我个人名义捐赠的。”李源说,“我会让专人代表公司和学校谈这个事情,具体金额要看最终谈判结果。”
李鸿飞笑了。“你这是画饼充饥呢。”
李源也笑了。“总好过守着金山饿肚子。”
……
在和李鸿飞达成一致后,李源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