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我的父亲母亲(1/2)
【我的母亲懂武艺、更懂兵法,郑家武术五字诀的厉害,母亲兵法之道的三字诀;父亲自小便聪慧无比,父亲的传说,状元的预言】
母亲让我读《黄帝阴符经》,让我受用的是其中的“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母亲讲一个兵家要做到“无情有义”,无情,方能用兵,而有义方合天道。
当然其中的秘诀在于“不动心和勤奋”这两点,母亲笑着说:“你奶奶教你佛学,你给我讲讲什么叫如如不动?”
我没想过这个问题,不知怎么回答。
母亲说:“第一个如是好像,第二个如是这样,好像这样不动”。
话音刚落,她手一抬一掌砍向我额头,我根本没办法反应,她的手就停在了我额头前。
我转身让开,见母亲纹丝不动,便说:“原来这就是不动心”。
母亲说:“任它狂风暴雨,任它天翻地覆,我自岿然不动,《华严经》十地菩萨第八地便叫不动地,是你一生都要记住的”。
我过后翻了《华严经》,确实,第八地是不动地。
后我问母亲:“您功夫这么好是怎么做到的?”
母亲笑道:“千招烂不如一招精,关键在于一个勤字,每个动作没有10万遍的练习就是花拳绣腿”。
后我也开始刻苦的学习舞剑、使刀和骑马、射箭,因母亲讲蒙古元兵打仗无敌于天下关键在于骑马、射箭,马要快、箭要准,进也射、退也射,故能纵横欧亚,再辅以近距离的刀、剑,则没有破绽了。
兵法之道母亲没多讲,就说了三个字“弱、强、大”,她讲,每一个队阵之中一定有最薄弱的环节,应从此点下手,此为弱;另外,有一个人应是队伍灵魂人物,他的功夫一定是最好的,此为强;还有一个人是队伍的领袖,此为大,应分别对待。
我问怎么分别对待,母亲冷冷地说:“弱者取之,强者灭之,大者震之,则无不克”,而这三点也对我极其重要,母亲说这是他们郑家的秘法。
她没带过兵,是听其父讲《孙子兵法》中最重要的两句话,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三军可以夺帅,一将可以夺心”,并告知其父唯一的传人是现下山海关的将军许元定,叫我有机会去向他学兵法、阵法。
下面我要隆重推出我的父亲王华了,我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对他很是景仰,其实不仅我的神话故事多,我父亲也不少。
据说我曾祖母孟氏也做了一个梦,梦见婆婆(王与准之妻)赵氏怀抱一个童子,放入她手中,其后我父亲出生,他叫王华,他长兄叫王荣,荣华富贵是那时老王家的梦想所在。
我父亲聪明俊敏,有过耳不忘、过目不忘的本事,我听奶奶讲,有一天,恰逢迎春佳日,孩童们都外出游玩,唯独父亲在家读书不辍。
奶奶问他:“要不然你也去观一下春节的热闹气氛?”
父亲平静地回答:“母亲大人错了,观春如何比得上观书?”
奶奶一听大喜,说:“儿是也,吾言误矣”。
父亲的传说很多,有几个故事值得一提。
第一个故事是说他六岁时,有一次和一群小伙伴在水边玩耍,这时一个醉汉来到水边洗脚,洗完之后便扬长而去,父亲无意发现了醉汉落下的钱包,里面有好多金子,父亲当时就想那醉汉酒醒了一定会回来找,但他又怕被小伙伴们抢去,所以就把钱包扔进了水里。
小伙伴跑过来问他:“汝投水是何物?”
父亲便撒谎说:“石块耳”。
后来,到吃晚饭的时候,父亲假称自己肚子疼,就没和大家一同走,而是坐在岸边等醉汉,等了好一会儿醉汉来了,嚎啕大哭的到处寻找着什么。
父亲站起来问他寻找什么?醉汉回答:“我找我丢的钱袋,小孩,你看见了吗?”
父亲指着水,说:“我恐为他人所取,为汝藏于水中,汝可自取”。
后醉汉从水中捞出钱袋,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分文未少,很感动,便取出一小锭金子来酬谢父亲,父亲婉言谢绝,父亲之德可见一斑。
第二个故事,他十一岁时师从乡里塾师钱希宠学习,初学对句,一月后,学作诗,两月后,学做文章,数月之后,同学中已无人能及父亲的才学,老师赞叹说:“照你这速度,到年底,我就没什么可教你的了”,父亲之才可见一斑。
有一次,县令率随从来视察私塾,同学们见后都抬头看热闹,只有父亲不为所动,依然伏案朗读课文,钱希宠老师感到很惊奇,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耳朵也听到了闹声,看一下有什么关系?”
父亲便用爷爷的话,郑重其事地说:“公子德器如此,断非凡儿可比”,父亲的定力可见一斑。
最有趣的是父亲斗鬼的故事,乡里尽知,说他十四岁时,到龙泉山的一座寺庙中读书,传说这个古庙有妖怪作祟,同学们听说后,就都吓跑了,只有父亲不为所动,依然独自一人留在庙里读书,说来也怪,这传说中的妖怪再也没出来,寺里的和尚不服气,干脆他们每晚装鬼,登上房顶大笑狂叫,并用瓦片、石块投掷父亲的卧榻,想尽一切办法来吓他,但父亲不为所动,照旧读他的书。
和尚们很奇怪,就问他:“向来庙里妖怪作祟,你不怕吗?”
父亲回答:“怕什么?”
和尚又问:“你晚上没见到什么吗?”
父亲笑道:“我就见几个小和尚在那里装鬼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