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庐江屯田(2/2)
的郡只有这么少的人,根本就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孙翊才要吸引流民通过屯田将他们留在庐江,充实庐江人口。人口可以带来兵役,劳役,赋税,是一国的国力基础。只有人口多了,国力才能有蓬勃的发展。
而且江东此时虽然比北方落后,但他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是江东地广人稀,开发的原生力量不足,
所以孙翊想不断的引入外来人口充实江东的人口,以加快开发江东潜力的进程。
还有,孙翊想这些流民活下来。
都是一样的人,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力。
人应该吃米,不应该吃人,
身为受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民族大义熏陶过的孙翊,在他有能力做一些事的时候,他不会视而不见……
孙翊在庐江屯田的具体内容是,孙翊首先将庐江郡内的荒芜田地收为国有,然后再招揽由北方南下的那些流民进行屯垦。
种子,耕牛,农具全都由郡守府提供,并且郡守府发出公告,屯田所得每亩收成,官方得6成,屯垦者得4成。
这个公告刚一发出去,迅速的传遍了庐江全境,然后向着相邻的淮南一地传去。
庐江与淮南境内不仅仅有本地居民,还有许多从北方逃难迁移而来的难民,特别是淮南境内。
在这个公告刚刚传出去的时候,皖县外就陆续聚集来了不少的难民。
正常来说,难民一般对官府的公告都会先观望一会,毕竟屯田算是个新东西。
而且这时候的官府大多也不是好东西。
但是这些难民是由北方经过中原迁移到江淮一地来的,感谢曹操的各地屯田政策,这些难民已经见识过中原地区的屯田了,知道这不是虚假欺人。
而且曹操肯定是以天子的名义公布的,对于这些难民来说,如今天下还是汉家当政,他们只会以为这是天子下达的政令,如今传到庐江来了而已。
还有一点,庐江的屯田政令内容比中原流传的更为吸引他们。
孙翊的屯田令中有一项政令,
“耕三年者,授田。”
这项政令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对于这些流民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从北方迁来庐江的流民来源地很多,河北、中原、关中等,但其中大部分流民的前身都是在原住地的农民。
对于农民来说,什么诱惑力最大,那就是田地了,那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
对于这些千里迁徙,朝不保夕,奄奄一息的流民来说,只要能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有田耕种,从而有个安身立命的土地,
别说三年内每亩田地的收成只分四成给他们,只要管吃管住,让他们给孙翊白干都行。
特别是曹操颁布的屯田制当中,是没有授田这点的。
在曹操的屯田制中,土地是国家的,屯田的农民更类似与政府是一种雇佣关系,为政府所雇佣为政府耕种,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收取粮食收成作为报酬。
而且曹操为了有充足的人力进行屯田保证粮食收成,他就把屯田的百姓设为屯田户,而且这个户籍不可更改,并且要一代代世袭下去。
但是相应的孙翊却没有限制这点,对于孙翊来说,屯田只是一种临时制度,战时需要而已。
没必要把百姓生硬的束缚在土地上,单独设户,还要强制世袭。
孙翊认为要想保证社会良性发展,就不能禁锢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上下流动性,不然社会最后会发展成一个怪胎,从而导致一个王朝的崩塌。
孙翊的屯田制无疑对流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曹操的屯田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庐江的屯田政令传播范围更广后,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流民到庐江来,还有可能把中原那些已经参加屯田的流民也吸引过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人性。
这些难民在中原地区已经实行屯田的情况下还继续往南,只是因为中原战乱频繁,他们担忧收获得不到保障而已,并不是他们对屯田不心动。
如今较为安稳的南方也开始实行屯田,相比较之下屯田内容对他们也更为有利,他们自然就会迫不及待的往皖县聚集了。
这一个月来,聚集在皖县外的流民数已经有了十万左右,接下来人数还会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在皖城聚集的这十万多流民前期能够得到有效的安抚,孙翊打开官仓拿出粮食赈济这些难民。
李术也算有理政之才,在他的治理下,庐江的储粮还算丰富。
在庐江有储粮的情况下,孙翊赈济难民多了很多底气,但孙翊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吴县运送来十万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就目前来说,孙翊以屯田为诱,招揽流民进入庐江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为什么孙翊不直接对流民进行授田呢?
直接授田当然可以吸引来更多的流民,但凡事过犹不及。
一个郡人口的增长要符合粮食增长,不然就会出现人祸。
将来可以预见的是,庐江郡的人口会快速增长,在这个情况下粮食产量也要跟得上,不然就会引发大祸。
而屯田的存在正好能规避了这一点。
对孙翊来说,在庐江进行屯田,一个可以为他带来足裕的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
另一个可以为他吸引来大量的人口充实庐江,从而增强江东的国力。
从长远来看,绝对是一件受益无穷的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