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买地(1/2)
三天之后,苏超接到了程疯子的信,送信来的人是黄卓清。
跟着黄卓清一起来的还有七八个人,其中一个就是白蜡杆谢松。
黄卓清之所以亲自来了,是因为他身上带了十万两的会票。
没错,就是会票而不是银票。
大明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银票,更不会出现后世电视剧中的那种随手都拿出来的银票来。
银票是在后世大清朝的晚期才出现的,而在大明这个时候只有宝钞和会票。
像在《鹿鼎记》里,银票成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韦小宝的怀里每天都揣着一大叠银票,行贿时掏出几张。
不管是宫中太监,朝中大官,还是江湖好汉,几乎没有一个不被银票降服。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韦小宝生活的清代前期哪里有什么银票?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银票呢。
就算是大明宝钞,因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在正德年间就被废止了。
如今在大明还能用的只有会票了。
这会票就商户为了方便白银的流通,弄出来的一种相当于存款单一样的票据。
《皇朝经世文编》卷五二载明陆世仪《论钱币》:“令人家多有移重资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
一般的情况是同一个商号发出来的,比如程疯子和黄卓清的银子就是在大同府的昌兴号商行存进去的。
然后昌兴号开具一个证明,黄卓清就可以拿着这张会票到北京城的昌兴号取出来。
当然,若是按照规矩,十万两的会票,昌兴号商行会收取百分之三的手续费,但是昌兴号商行不敢收程疯子的手续费,因此苏超他们也是省下了一亩地的银子。
大明中期之时这种会票产生出来,到了明末,这种会票已经流行起来,后来辗转流通,这种会票也具有了纸币的性质,但绝对不是大清晚期的那种以银庄为背景的那种银票。
十万两的会票,不管是程疯子还是黄卓清都不可能以书信的方式寄到苏超手中,因此黄卓清就带着谢松等人亲自跑了一趟北京城。
苏超写给他们的信成功的说服了他们,这才会有黄卓清的北京之行。
十万两的会票,其中三万两是程疯子的,六万贯是黄卓清帮着苏超张罗的,剩下的一万贯就是黄卓清自己的了。
现在北京外城的一亩地是三千贯,按照大明朝一贯钱与后世的钱相比较,大概等于是六百元左右。
也就是说,现在北京外城的一亩地等于后世的十八万元,这个价格在大明这个时代也算是公道的了,不贵也不便宜。
黄卓清到了北京城的第二天,苏超就带着人到昌兴号把银子兑换出来了,然后直接去了顺天府衙门,打着锦衣卫的名义,在宣武门外、正阳门外和崇文门外买了三十三亩三分地。
三十三亩三分地,苏超自己就拿了二十亩,程疯子十亩,黄卓清拿了三亩三分地。
现在苏超也算是有恒产的人了,当然他也是欠了一屁股饥荒的人,以后他在隆兴公司的分红都会用来还账和付利息。
谢松见苏超他们在北京外城大肆的买地,也是眼红不已,他准备回去大同府之后,就把家底都抄出来,然后也来北京城买上几亩地,给自己的儿孙留一片产业。
令苏超没有想到的是,就因为他和程疯子在北京外城大肆的买地,这个消息传回到大同城之后,引起了一股进京买地的热潮。
最后造成了北京外城几条主要的大街左右两侧的铺子和宅院都是大同府的人买下来的。
以至于大同府的人在北京外城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势力,这些人在后来还真的帮了苏超不少的忙。
黄卓清等人在京城里呆了四天时间,苏超和金穗带着他们在京城里转了几天,能去看的地方都去看了一下,就当是黄卓清他们做了一次京城旅游。
到了第五天一早,苏超和金穗就起了一个大早,送黄卓清等人离京。
送出数里之外,黄卓清便对苏超笑道:“超爷,您就别送了,送了这么远,我都不好意思了,说不定年后我们又要来一趟呢,您这送个什么意思呢!”
谢松跟着笑道:“就是啊超爷,我不用等到年后,我这次回去大同府,随后就再来京城了,没准老王和老段他们也会跟着来呢。”
苏超笑道:“送你们是礼节,是感谢你们为了我的事儿跑来一趟,跟你们再来不来北京城有什么关系?
你们这次回去,告诉程大人,要是手头有余钱的话,就继续来京城买地,你们也看到了,这外城才刚刚建起来,这里面的地就没了一小半了。
我估计用不了一年,这好地头都会被人给占完了,因此还是早点下手为好,我不知道你们信不信,三年之后,咱们买的地皮至少翻三倍。
这京城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只要把当街的宅院和铺子建起来,就是收租,大家的日子过得也跟神仙一样。”
黄卓清叹道:“超爷您说得不错,我也看出来了,这京城的地价一定会飞涨的,奈何我的家底子薄啊,弄这一万两银子已经是掏空了家底。”
谢松笑道:“老黄,你别在这里哭穷啊,你家里的地都有两千多亩呢,卖了不是钱吗?”
黄卓清白了谢松一眼,说道:“那是好田,我家里四辈人才攒下来的,哪里就能卖了?
我爹要是知道了,能从坟里跳出来掐死我。”<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