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醉翁之意(1/2)
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表面上显示地那样单纯。
李世民的确是因为外界和自身的原因陷入了一个习惯性的误区里面,但这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儿。
最起码,在被冯智彧点醒之后他开始严肃地思考所有的事情了。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
在这个世界上,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最实在。
“朕还以为你今年能补贴一下内帑呢,结果却是白高兴一场。”
在想清楚之后李世民也平静了下来,语气和态度更是宽松了不少。
“内帑?您又要做什么?”冯智彧发现自己的思维总是跟不上李世民这个老丈人。
之前他就想修缮仁寿宫,结果被自己给拦下来了,毕竟现在大唐还真算不上是进入好年头了,而且因为五姓七望的事情也有很多的地方都需要用钱。
现在贞观五年都快过去半年了,冯智彧不知道自己这个老丈人又升起了什么想法了。
肯定是私事儿,而且是那种容易被魏徵这种一根筋弹劾的事情,不然的话老丈人肯定是不会让自己却贴补的,更别说动用的还是内帑了。
“朕准备修缮一下紫薇城。”眼见是不说不行了,李世民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知道这事儿只要一开口肯定是会遭到冯智彧的反对的,毕竟之前修缮仁寿宫的事情就是在冯智彧的阻拦下最后放弃了。
其实李世民只要装傻或者闭口不提这事儿也就这样了,因为冯智彧肯定不会把话说的太死,也不会像魏徵那样去劝谏,只是李世民没准备那么做而已。
“紫薇城?您疯啦!?”
果然,正如李世民预料的那般,冯智彧开口就带刺儿。
“父皇,我感觉您应该是有一点儿误会了。”看着自己老丈人的反应,冯智彧叹了口气。
“其实我不是打定主意拦着您不让您把日子过得舒服一些,但毕竟眼下的情况不允许啊。”
“大唐今年才刚刚有了点气色,眼下还要忙于五姓七望的事情,您在这个时候去做这种事情少不得会有百姓甚至是官员说您铺张浪费。”
“说透了,这都是为了您的名声着想。”
冯智彧的最后一句话狠狠地扎在了李世民的心窝子里。
名声,这是李世民一生都在为之努力的东西,一个虚幻到不可触及的东西。
“父皇,我不是魏相,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其实我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但我一直都认为这个观点其实没什么错。”
“哦?说来听听?”李世民被冯智彧这种双重否定的说法给吸引住了。
“其实您也知道,这天下的官员数不胜数,不管是五姓七望的还是皇室的人他们都免不了会贪墨一些东西,只是在数量上有多有少而已。”
“真正能像魏相这样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李世民端起茶杯来喝了一口已经凉透了的茶,掩饰着他的尴尬。
冯智彧说的他又怎么会不知道?要知道就连他自己都升起过修缮仁寿宫为了避暑的想法来,别的官员怎么可能不为自己的生活去考虑。
“所以,儿臣一直认为官贪无所谓,只要他做好一个官员,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前提下去获取一些利益来保证家人的生活我是不介意的。”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保证辖内的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那么他就算是贪墨了相当于大唐一年税收的数字又如何?最起码能证明他是个有实力的官员。”
“别的不说,这种人最起码比那种既贪墨又闹得辖内百姓怨声载道衣不蔽体的好吧?”
冯智彧的话多少带着点儿不讲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却也是没错的。
李世民正是因为被冯智彧带到了那个角度上,所以开始沉思了起来。
作为皇帝,他是很不喜欢贪墨这种事情的,但是他却又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办法。
自古以来,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沙,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了,但偏偏法不责众,他没有什么办法。
如果他真的想要整顿甚至是彻底肃清大唐内有贪墨情况发生的官员,那怕是结果比五姓七望直接抽身而退要更严重。
到时候,整个大唐就真的没多少官员了。
“所以,父皇,重开科举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
冯智彧短短的一句话如平地惊雷一般,打得李世民和冯智戴两人的身体都硬了。
科举,这个真正的起源能够追溯到西汉察举制的制度,真正的成型虽然是在唐朝,但在唐初真的是一个谈不得的话题。
单纯的去说这个话题的严重性的话,怕是只有玄武门之变能够与之比拟了。
原因无他,谁都知道前隋就是因为隋炀帝杨广想的太好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最后因为这科举制度彻底惹恼了五姓七望这些世家,最后被直接掀了摊子。
现在隋末才过去多久?大唐建国今年也不过第十四个年头罢了。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时期你要敢说恢复科举制度,那么人们就会直接联想到你想让大唐步入前隋的后尘。
冯智彧不是没有提起过科举制度,但上次提起的时候他可没有这么明目张胆,而是一笔带过了,但是这次不一样了。
“父皇,我知道您在担忧什么,但您要知道,前隋的覆灭并不只是科举制度和五姓七望的原因,最重要还是因为百姓们不满前隋的统治。”
泼掉杯中的冷茶,冯智彧重新给三个杯子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