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逛窑子还要让我掏钱?(1/3)
李牧闲好奇,是因为赵康庄卷宗上记录的事情别有一番风味。
赵康庄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的日子清贫困苦。
但赵康庄从小聪慧,经常一个人偷跑到镇上私塾听先生讲课,十分认真,久而久之,先生所讲解的东西,他都烂熟于心,积累了很多学识。
等赵康庄五岁的时候,他忽然向父母提出想要笔墨纸砚等知识用具,父母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借来那些东西给他。
赵康庄用借来的工具,作咏梅诗一首,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赵康庄五岁作诗这一神操作,引起村里,镇上大多数人的注意,有不少人闻讯而来,想考校赵康庄一番,指定事物让他作诗。
赵康庄全都应付得当,且能写出比一些拥有秀才身份的读书人更好的诗。
赵康庄的事迹传递开来,被称为村里百年难遇的神童,一时间赵康庄所做的诗称为了当时的一道热流,甚至有不少人愿意出钱来请神童赵康庄作诗,就为了‘神童’二字。
赵康庄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子能够作诗赚钱,心思便活跃了起来,田地也不耕种了,每天就带着赵康庄上街,大肆宣传赵康庄。
哪里有聚会就往哪里凑,只为作诗卖钱,从来没想过要让赵康庄去挖掘自己的读书天赋和其他同龄人一样进入私塾听课学知识。
热度会逐渐消散,就像烧红的铁棒,若是没有后续持续加温,终究会冷的。
没有后来的知识补充,全靠天赋吃饭,赵康庄虽然也能写出一些上好的诗句,但已经没有当初的名气大,好词佳句也是偶尔才能出得了一篇。
时光荏苒,啃完了天赋、吃光了老本的赵康庄变得非常普通,和同龄人比起来不在出色,甚至还略弱一筹。
意识到自己不足之时,赵康庄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年龄,再想学,就变得非常困难。
但凭借赵康庄的努力,花费了数倍于别人的时间、精力,终于在几年后还是考过了秀才。
但之后的举人路,却一次次让赵康庄感觉到窒息。
所幸的是,赵康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的是“值得”二字,在三十而立的年龄,终于是中了举人功名,甚至还因此得到录取资格。
三十翻身,也不算太晚,本以为生命轨迹就此转向康庄大道,但命运何其不公?就在他考取举人功名的第十天,成为了连环掏心案的第二个受害人。
“这故事怎么那么熟悉?”
李牧闲看完卷宗之后,皱了皱眉头。
他非常确定自己不认识赵康庄,和他也没有任何交集,如果不是今天翻看卷宗,他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但为何自己会对赵康庄的故事如此熟悉?
“我靠!”李牧闲盯着卷宗,明悟过来:“这不就是《伤仲永》的原版人物吗?”
李牧闲想起来,在前世的九年义务教育课堂上,学过这么一篇课文,课文里就是讲的赵康庄,不,是方仲永故事。
李牧闲感叹了一声,这就是吃老本的危害,一个人再怎么牛逼,再怎么有天赋,也得要给自己充电,补充知识,否则一样泯然众矣……
从卷宗里来看,赵康庄就是一个规矩的读书人,没有什么仇人,平常和人的交集并不多,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标准的“宅男。”
可就这样一个宅男,竟然会被人掏心?这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啊?
而且人还是被书苑录取的人,不日将前往书苑深造,敢动书苑的学生,这可是一件大罪过,一旦被查出来,那可是要被灭门的。
这个时代,考取了‘举人’功名的书苑学生,地位不亚于军中一普通将军。
李牧闲握着毛笔的手在笔录本上图图画画,随心随性。
接着,他看第三份,第四份卷宗……
卷宗看完,李牧闲似乎并没有找到任何一丁点的蛛丝马迹,没有刻意突破的点。
这就让李牧闲很难受。
李牧闲又拿起最后一本,尸检卷宗。
这份卷宗,是根据仵作在尽兴“验尸”时的描述所写下来的。
几乎一个样,都是被掏走了心脏,心脏那被抓掉的位置上,宽度、深度尺寸都是一样的。
看得出来,这是同一个人所为。
但也仅此而已,没有别的信息。
四份卷宗看完,李牧闲用不同的纸张记录了四条信息,拿起来一看,李牧闲就愣了。
“尼玛,我这是怎么了?为何……为何变得这么饥渴?”
原来,李牧闲自己的笔录上,记录的四条信息,全都是关于这四个受害人在男女异性方面的事情。
第一条是林生的,标准的花魁收割机,用钱塞开花魁娘子紧闭的双腿;第二个是“神童”赵康庄的,在出事的前些日子,因为考取举人功名,也不落俗套邀请一众读书人在“醉春风”勾栏和花魁谈笑风声、夜夜笙歌。
第三个第四个,也都在出事之前流连过勾栏,不是听戏便是听曲。
李牧闲尴尬也是有原因的,什么线索没找到,就光去关注人家的男女之事了。
“可能是自己对‘勾栏’两字太过于敏感了,这么大了,都还没逛过窑子,也没见识过窑子里面究竟是什么风味……”李牧闲暗自安慰自己。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李牧闲是信的。
拿着自己的笔录,李牧闲皱起眉头,脑子乱如麻,自言自语:“这些线索到这儿便断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