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技术瓶颈(1/2)
“没办法呀,这烧制琉璃有技术瓶颈。”/p
“这个……这个,何为技术瓶颈?”/p
“就是说以目前的工艺,大概也就能烧出这样的一坨。”/p
“这……可这品相,已经足够好了呀。”/p
“远远不够呀。”/p
这烧玻璃在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确实有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那就是炉温。/p
虽说玻璃没有固定的熔点,最低五六百度的炉温就能软化,却由于里面的各种杂质繁多,通常情况下,需要达到一千五百摄氏度的炉温才能够顺利的量产化玻璃器皿。/p
区区一千五百度的炉温,对这个世界而言却是千难万难,犹如一道高不见顶的山脉一样横亘在那里,始终难以逾越。/p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即使是那些密不外传的烧瓷封釉技术,最高也就一千三百多的炉温顶天了,还没有办法长久的保持。/p
像寻常的炼铁炉温,普遍只能达到一千二百度左右的炉温,而且大多数时候,还不到这个值。/p
且不说达到一千五百度的炉温能使烧制玻璃的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光是这炼铁技术,就能往前跨上一大步,从而使生产技术水平与军事实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p
因此,为了这个炉温,王浩也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更是利用职务之便,在煤炉工坊的铁匠部设立一个专门研究提高熔炉温度的科研部门。/p
只是自己除了知道使用焦炭,以及更多更合理的送风送氧这样的常识之外,并没有记得更多的后世知识。/p
其他诸如鼓风装置,炉膛,蓄热室,耐火材料等等相关重要部位一概不知。/p
因此炉温技术瓶颈的突破非常缓慢,煤炉工坊的那个科研部门至今也没有好消息传出。/p
而且,除了那难以逾越的熔炉炉温,要是想得到更为纯净透亮的玻璃器皿,除了需要纯度很高的二氧化锰去除沙粒中的铁质。/p
还需要加入适量的氧化铝或者氧化镁,才能得到后世一般闪闪发亮,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p
“那还差多少?”/p
一旁的杨延青仍然不死心,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显然无法接受。/p
“大概还差一万里。”/p
“一万里?”/p
“对,一万里,他们的国家或许有更先进的烧制琉璃的技术。”/p
王浩说着远远一指远处那几个出来看热闹的大食商人。/p
据说阿拉伯人很早就研究出更先进的烧玻璃技术了,或许可以去取取经。/p
杨延青顺着王浩手指的方向看去,心中又是好一阵失落。/p
心说自己还想着烧出更高品质的琉璃之后贩卖到大食国去呢,到头来却是反倒要去他们国家取经。/p
“蛮夷之邦竟也有所长?”/p
“唉,不可妄自尊大,他们的国家也是一片热土呀,那里出现过的文明,并不比我华夏逊色多少。”/p
别的不说,光说那炼铁技术,这阿拉伯人就有比大宋更先进的生产工艺。/p
像一把刀子一样刻在脑海最深处的大马士革钢,一直都是王浩心心念的宝贝。/p
对这个时代而言,若是能大批量的获得这种钢铁,无疑会是一个改变整个国家命运的存在。/p
然而此时的王浩并不知道的是,所谓的大马士革钢并非产自大马士革,更不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发明了更先进的炼铁技术。/p
而是因为大食国的商人们找到了这个星球上含碳量最低的铁矿石,而且更令人感到时间紧迫的是,这种造就大马士革钢的铁矿石存量是有限的,非常有限的,再不去,就要被大食国的商人们折腾没了,时不我待呀!/p
但是,想要随商队前去大食国旅游一趟,岂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风高浪急千难万险不去说。/p
光光是大宋到大食的航程,就远非自己之前以为的一年半载那么简单,比之前自己想象的更慢,慢很多很多。/p
与远道而来的大食国商人接触的多了,王浩也大致了解了这些海上候鸟们的迁徙规律。/p
从广州港到大食,通常是在冬天的十ー、十二月份,乘北风由广州港扬帆起航,顺风前行一个月,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兰无里过冬,位置大概就是后世的苏门答腊岛最西北角的亚齐港。/p
次年开春重新启航,横越印度洋,顺风月余抵达故临,大概就是印度半岛倒三角那个最尖尖处。/p
然后再继续沿大陆近海航线北上,继续航行一个来月,才能到达此时的白衣大食。/p
整个航程来回,大概需要两年整,这还是直接穿过了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航线。/p
若是要走一条更稳妥的航线,不横渡孟加拉湾,而是沿着陆地近海爬行,贴着孟加拉湾绕一个大圈,一来一回则还要多花上三两月。/p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两年呐,就出个海,旅个游,就要花去如此宝贵的两年时间。/p
就这还除去了概率极大的意外事件,若是一个不小心,把这具ròu_tǐ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p
难怪被杨继业“请”来广州港的那个大食商人苦口婆心三番五次希望自己放他出去。/p
死活要在入冬以前跑到高丽再抓紧时间回到宋国南海海域再乘着季风过马六甲。/p
原来真不是说说的,他的时间真的很紧,稍微耽搁一下就会耽搁上一整年,难怪港口那些商船有时一停就是三两个月,原来他们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