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伴驾北上(1/2)
签立盟约的地点被选在了涿州东南的数十里的永定河畔,已经靠近后世的帝都房山区了。/p
这里也会是之后宋辽两国的国界,时间被选在了腊月初八,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这个日子也是萧绰挑的,大概是意味这事也是辽国立国以来最寒冷的一天吧。/p
路途不远,十余日可达,但前往会盟的准备工作却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p
只因为这次出行不同于其他,可以说是意义重大,除了赵老大本人,朝中的不少大臣也要一道前往。/p
尤其是政事堂的几个老家伙,除了几个年老行动不便的,其余的都要一道前往。/p
另外还要带上全套的出行依仗,驻守京城的禁军,大部分也要一道前往,以及在雄州驻守边关的杨延昭,和他那五万多重装步人甲,到时也会一道前往撑场面。/p
不夸张的说,这次需要出动的兵马,已经超过半数以上的正规军队了,出动如此大规模的人马,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壮声势,以及展现实力。/p
签下这份合约,那辽国的地位,基本上就只能以一个属国的名义存在了,向他们展示一下实力,也是应当的。/p
浩浩荡荡数十万人集体行动,只是为了去边境线上站个队,这奢侈的程度,也没谁了。/p
但是这一回,老家伙一个都没提糜费国帑的话,而且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表情,对他们来说,名份上的荣誉,更甚国土上的归属。/p
能把辽国的小皇帝接到京城来做客,已经足够是杨威扬名,铭刻史书的体面事了,王浩甚至丝毫不会怀疑,如果在把辽人赶到狼居胥山山脚下,和把辽国的小皇帝接到京城,这两者之间作选择的话,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把辽国小皇帝接来京城做客。/p
打仗打来的功绩,再如何巨大,说到底都是武将们的功绩,而把人家的小皇帝接来京城施以儒道教化,那就都是文臣们的功劳了。/p
当然,作为促成这一次和议的大司农,居的自然是首功,十一月十五,皇帝栾驾在一众文武大臣的陪伴下正式踏上北上和议的行程。/p
作为唯一牵头人的大司农,自然也在伴驾同行的行列,这也是时隔多年之后,王浩第二次跟在赵老大的屁股后面一同北上。/p
犹记得上次一道北上时,那还是征伐北汉的时候,当初与和尚他俩窝在营帐里,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感叹着糟蹋这来之不易的粮食。/p
转眼数年过去,没想到这次北上,自己却成了主角,不但受万众瞩目,还要领到一份史无前例的大功,但是这份功劳实在太大,不得不封赏了,也必须要封赏一下了,可到底该如何封赏,却让赵老大犯了难。/p
其实早该封赏了,有功不赏,对于当家来说,也是大忌,赏罚分明,手下的人干活才有动力。/p
幸好自己的大司农不是一个计较名利的人,他的那句只想做事,不想做官,让赵匡胤很是受用,也很是感概,所以这些年来,尽管这小子累功无数,但也没给他一些拿的出手的奖励,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为了奖励才做事的人,当然作为回报,赵老大也以最大限度的放权,来支持大司农的事业,只要是他提出的要求,无有不允,大司农自然也没有让老板失望,同样以最丰厚的利益,来回报这份知遇之恩,多年下来,俩人也算得上是惺惺相惜相得益彰了。/p
但一直不封赏也还是不行,这就像是文官们比谁更清廉一样,尤其是这一回,得了这么大的一份功劳,若再不封赏,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如此大功也不封赏,那之后若是别人拿了功劳之后,封不封赏呢?/p
大司农连那么大的功劳都没封赏,你这样一个小功劳,也好意思要封赏?/p
子贡赎人,只会拉高无私的成本,清官比廉,也只会拉高清廉的成本,直到最后,无私与清廉这两份珍贵的没得,成为一种让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p
无私的初衷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学会无私,清廉的初衷,也是让更多的官员学会清廉,但一味地追求极致,最后结果,往往只会让最初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成为一件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东西。/p
就比如那被称为道德标杆的海瑞海青天,一生以刚正不阿着称,华夏文明历史上排的上号的钢铁直男了。/p
但是你说他这样作有错吗?肯定是没错的,如果每一个朝廷命官都能做到像海瑞这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那无疑是所以百姓最希望看到的事。/p
可这样显然不现实,所以人们评价海瑞的时候,自然而然也就会认为他太过执拗,不懂变通,甚至被人说是有道德洁癖,以直名换取功名。/p
其实稍微深入了解一下,就能知道,海瑞除去性格上有些执拗之外,他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不管是当教俞还是任知县,或是兵部户部主事,左右通政,直到后来的右佥都御史,那都是因为他有真正的办事能力才不断升迁的,绝非像坊间传言的那样,是靠他的直名才一步步升上去的。/p
世人都知道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条鞭法在最初的试点阶段,正是海瑞的一力推行,把最难搞的吴淞地区给摆平了,之后才能被顺利推行到全天下的。/p
扯的有点远了,不过说明这点,也是为了证明赏罚分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倘若一直有功不赏,就会人为的拉高道德的标准,最终制造出无数个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