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改进拳法(1/2)
“立方招兵支银给米题”这种题目在古代算得上是难题,但是其实质就是现代数学中的等差数列求和,所以周念通解起来也没什么难度,又是花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便把答案给列了出来。其实求解的过程倒是不怎么费事,只不过周念通把大半的时间花在了解释“首项”、“末项”和“公差”等数学用语上面。
黄蓉见这等让自己头大的难题也丝毫没有难住周念通,倒是对他的数算造诣产生了些许钦佩。她皱了皱眉,漆黑的眼珠转了转,便拿出了压箱底的疑难算题,再次在地上写了起来: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写完之后黄蓉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抬头问道:“你可知道这题出自何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此题应出自《孙子算经》卷下篇吧。”周念通略一思索后回答道。
“不错,这正是《孙子算经》卷下第二十六题,虽然书中已有答案,但你可否能列出一个每数皆可通用的算式来?”黄蓉再次提出要求。
这道“物不知数”问题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解法,直到再过二十余年后,才由秦九韶在他的著作《数书九章·大衍求一术》中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后来这问题的解法传到欧洲,德国人马蒂生指出此解法符合高斯定理,此后在西方的数学史里便将其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
其实说白了这“数不知物”就是现代数论中的一次同余式组问题,别说是这种简单的同余问题,就算再复杂一点周念通也是照解不误。
周念通也不用再往地上写字了,他直接开口说道:“这容易得紧。以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七七数之,余数乘十五。三者相加,如不大于一百零五,即为答数;否则须减去一百零五或其倍数。”
黄蓉惊讶的瞪大了眼睛,虽然她感觉这道题应该也难不倒周念通,但没想到他连演算都不用,直接就口述出了解法和答案。
虽然她爹黄药师也曾推导出了最终的结果,还用一首诗做了总结:“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余百零五便得知。”但他可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得出的这个答案,远没有周念通这般轻松。
至此黄蓉再也想不出自己还有什么算题能够难住周念通了,她不得不承认,在数算一道上,周念通确实要比她爹还厉害。
虽然理智上已经承认了自己无所不能的爹爹竟然会不如一个跟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少年,但情感上黄蓉还是有些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于是黄大小姐的心情顿时变得差起来,她恹恹的说道:“我有些乏了,今天就不逛了,你自己回去吧。”
说完,黄蓉也不等周念通回答,便自顾自的回家去了。
啊?这是什么情况?周念通刚刚在黄蓉面前露了这一手,正自有些得意呢,没想到人家直接不搭理他了。周念通张了张嘴,也没说出什么话来,只好怏怏的独自回山洞去了。
刚来到山洞口,就见周伯通正在那儿练拳。
周念通也不去打搅他,只是在一旁静静的观看,没看多久他就看出些名堂来。
这回老顽童打得依然是那七十二路“空明拳”,但是拳势却比以前还要慢上许多,而他的拳劲却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除了“空”以外,还有了一丝劲断意不断的感觉在里面。
周念通这些时日里已经把“空明拳”练得精熟,所以他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的差别,看来他爹还真从周念通告诉他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太极拳理中悟出些东西来。
当周伯通打到第五十四路“妙手空空”之时,发现了一旁的周念通,他停下手来,兴高采烈的招手把周念通叫道身旁,说道:“念通啊,我刚才苦思了一番你说的那些东西,还真是有所收获,想要跟你说说却找不到人了,你刚才去了哪里啊?”
“那个……我跟黄岛主的女儿在这儿附近逛了一逛。”周念通有些无语,我临走前不是跟你打过招呼了吗?
“黄老邪的女儿?”周伯通没想到黄药师还有个女儿,不过他急着跟儿子分享自己的感悟,也就不再去想她。
“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要做到‘以柔克刚’,还是得‘运虚御实’。不过要想将太极圆转之意融入其中,只能用意不用力,才能绝无使断。当得机得势后,便可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周伯通一边说一边动手比划着,招式间还真带上了些许圆转如意的味道。
周念通牢牢默记,然后照着周伯通的动作打起拳来。他也没指望只凭自己的只言片语就能让他爹一下子把完整的“太极拳”给整出来,毕竟这门功夫可是张三丰百岁之后总结了自己一生的习武经验才得以创出,其中蕴含的武学精义和道家真髓岂是那么容易就参悟得出来的?只要他爹能够根据自己所说把“太极拳”的精妙之处融入一二到到“空明拳”中,就算是收获不小了。
父子俩人一边练拳一边探讨,周念通又仔细回忆起前世看过的那些太极拳表演视频,虽然记忆已经十分模糊了,但周念通凭着大概的印象,还是根据他们的动作总结出了“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坠肘”这些要旨,然后与周伯通一一印证,再用以完善到“空明拳”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