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mb(1/4)
即便是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阶段,帝国也没有减少军事装备的科研开支,潜艇、舰载机、运输机、轰炸机、坦克、自行火炮、机枪、化学武器的研究投入规模一如既往,现在也显然就是中国拉开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军事技术差距的最佳时机。
春节长假结束后,宋彪就在乔贵妇的陪同下前往太原视察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
从地理位置的特点来看,东北显然不适合作为中国唯一的军工业生产基地,甚至不能唯一的重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基地,山西作为资源丰富的煤铁铝大省,在技术和产业转移上首当其冲。
中国现在有五个大型的工业区域,分别是东北、江南、华北、湖广、鲁豫,而华北的工业经济区中就包括了山西省,并且在过去的十年间,华北的重工业规模也已经逐步和东北持平,而山西同时也是中[***]工业生产的重心,其规模仅次于东北,中国的导弹工程和军工材料研究中心也都在山西。
虽然东北被攻占的可能姓很低,但从长远来看,帝国有两到三个大规模的军工业生产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布局。
1931年4月,宋彪乘坐飞机抵达太原机场,随即就前往位于郊区的中国装甲工程研究院。
帝国目前有五大科研机构,分别是中央科学院、中央工程院、中央国防工业研究院、远东科学研究院、远东工业研究院,前三个机构是国立机构,远东科学研究院是远东财团赞助的社会研究机构,远东工业研究院则是远东财团下属工业科技研究部,排在五大机构之后的则分别是震旦大学、中央帝国大学、东北大学、江南大学、中央理工大学。
在五大科研机构中,中央国防工业研究院是唯一直接负责国防军事科技研究的机构,大部分的研究员都来自于其他四院,潜艇、舰载机、运输机、轰炸机、坦克、自行火炮等研究项目都是由这家机构牵头汇总,其他各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分担子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涡喷发动机的研究和涡扇发动机的预研也是在这里。
唯一例外的是核武器和核工业研究单独列入中央核物理研究院,而这个研究院秘密设置于汉中,由直属内廷的中央保密局直接负责,其机构对外分开使用其他研究院的名义,庞大的经费开支同样是从中央保密局直接拨款。
苏联在冷战时期的科技基础和经济基础比美国差很多,它就是靠这种大科研体制来维持同美国的竞争,在苏联看来,这是他们的体制优势,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帝国同样是用这样的大科研体制推动国家科技的重点突破,虽然基础不如欧美,却能凭借这种体制特长超越其他国家,在英美等国科技研究基本停滞的阶段,1931年,帝国已经开始进行第一代涡喷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地点则是在太原和银川,利用腾格里沙漠的空旷和罕无人烟的条件,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试飞实验,作为配套工程,太原和银川都建有大规模的空洞基地,而帝国最大的空洞基地则分别位于燕京昌平县、沈阳和南昌。
涡喷战斗机是研制的重点,常规的螺旋桨战斗机也一样要研究,其中两种飞机的重点都在于发动机,往复式内燃机的研制依然是很重要的,航空往复式发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同汽车、坦克的发动机是一致的,只是后者可以设计更多的气缸,而前者大体只能限定在四缸。
帝国的涡喷发动机是从1925年开始启动研制的,这两年已经有实验机型,但这几个机型都还不稳定,两个离心式,一个轴流式,轴流式这个还停在实验室的阶段,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是十年内很难成功,所需要的材料对抗温能力要求过高,现在基本没有,只能是临时开设新的项目进行全面的攻克。
从理论上来讲肯定是轴流式好,帝国和英国不同,帝国一开始就走的是轴流式的设计,结果发现制造不出来才选择同英国人一样的离心式。
在这一年,中国稍微领先于英国,因为中国是由中央直接立项研制,经费充足,样品已经成功,而英国则是企业姓质,还处于理论阶段。
主管国防工业研究院的人是陈其采上将,这两年也是东飞西跑,经常要到山西,对这边的情况最为了解,宋彪此次到山西视察也是由他负责全程陪同。
帝国迄今也只有十五位上将,全部是同光复革命、中曰辛亥战争、一战、中苏战争有关,陈其采最出彩的就是一战时期,在欧洲担任远征军的参谋长期间的表现也能称得上是众望所归。
宋彪到太原之后优先视察中央装甲工程研究院的30坦克,中央装甲工程研究院的总部是在燕京,燕京也确实是中国科研机构的主要所在地,中央装甲工程研究院有四个分院,分别位于沈阳、太原、武汉和南京,既配合,又竞争,主要还是和当地的军工、冶金等企业合作。
总体上,中央军部侧重于太原这边,太原分院发展的速度也最快,而系列坦克就一直是在太原研制。
太原的这个分院也不是太原市区,而是在晋县,也就是以前的榆次县,因为晋县是太原重工业的中心地带,煤铝和铬铁矿、钛铁矿的储备都很高,太原飞机制造厂也位于这里。
宋彪甚至没有去太原府,直接就乘坐飞机到晋县军用机场再前往太原装甲工程研究院,帝国的航空工业发展的很快,全国的客机数量已经突破了一千架,这主要还是靠空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