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沈爱琴:她和她的“丝绸王国”(12)(1/2)
她一头短发,脸上露出的是和蔼可亲的笑容,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奋、吃苦耐劳。最为可贵的是,她还具备了一个战略家高瞻远瞩的目光。于是,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家女子,成功地把一个只有20个人、负债10多万、在风雨中飘摇的农村小厂发展成了资产15亿,产品远销世界的“丝绸王国”。她就是万事利集团董事长——沈爱琴。
一个如“张骞”般的女子
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而今天,也有一位张骞般的使者,把中国的丝绸业发扬光大,让众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丝绸的魅力,这个人,就是万事利集团董事——沈爱琴。
“丝绸是会永远发展下去的,不会没有的。我对丝绸有非常深的感情,我与丝绸也非常有缘。”只有初中学历的沈爱琴,把一个负债10多万元的农村小厂变成了资产15亿的丝绸王国。其麾下的万事利集团涉足丝绸、纺织、服装、文化、生物科技、房地产等,拥有各类子公司达28家,公司资产达15亿。
1999年,由沈爱琴亲自定名的“万事利”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我国丝绸行业唯一的一个驰名商标。年9月,江泽民同志出访美国时,沈爱琴在“中华文化美国行”活动中,成功展示了万事利生产的丝绸产品的特有魅力。几年来,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的各种丝绸产品和服装已出口到欧洲、美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丝绸服装几百万套,出口值达到2亿多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沈爱琴成功了。古时候各国人们以穿上中国的丝绸为身份的象征,而现在,无数明星们以穿着由万事利集团设计的丝绸旗袍出席柏林电影节为荣;由万事利设计制作的真丝睡袍,还成为apec上海会议特别指定的纪念品,让参加会议的各国首脑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丝绸文化。
人生的第一桶金
“茧子是我们生产的,城里人能织绸,为什么我们不能?”
1975年,年仅30岁的沈爱琴临危受命,接下了当时的杭州笕桥绸厂。那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只有17台老掉牙的织机、22位工人、4万元的资金和10多万元的债务。她带着20多名职工,用卖旧楼板换来的3600元资金和8台从大厂退下来的旧机器,开始了艰苦创业。沈爱琴既当厂长,又当销售,走南闯北,推销丝绸。她往往是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后,就马不停蹄地去各个商场推销,晚上,就花5毛钱在浴室大通铺凑合一晚。创业初期的艰难困苦没有吓倒沈爱琴,这得益于她早年的经历。
1946年的一个冬天,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沈爱琴出生在杭州城外一个普通的蚕农家庭。幼时的她种田、割草,可就算整天劳作,还经常饿肚子。幼时的贫穷和艰苦在她小小的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样的经历和生活,培养了沈爱琴吃苦耐劳的性格。
1978年,沈爱琴终于把自家的丝绸面料推销到了北京东安商场的专柜。无论在质量和花色上都比北方的产品略高一筹的丝绸产品当年就为沈爱琴赚了6万,这就是沈爱琴自认为赚的“第一桶金”。
就是这第一桶金,打开了万事利集团美好的开端。
高瞻远瞩,长袖善舞
今天,打着“中国万事利制造”标签的真丝服装远销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的民族品牌。2001年,沈爱琴以6亿身家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第85位,成为其中少数的女富豪之一。
世上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能够从一个负债10多万元的农村小厂变为资产15亿的丝绸王国,除了付出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奋斗外,还要高瞻远瞩的眼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丝绸业一片兴旺,产品供不应求。正当人们忙着扩大生产时,沈爱琴却敏锐地看到了潜伏的危机:“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质量就是生命,于是沈爱琴开始大刀阔斧地引进生产线。
从1990年开始的5年内,沈爱琴狠下血本,投资4600万元从日本引进108台喷水织机,然后投资1亿元从德国、瑞士、意大利引进真丝绸印花生产线,同时还从法国等国家引进8台全电脑针织大圆机,使企业的生产设备从原来单一的织造坯布,发展成为“染色—织造—印花—砂洗—服装”综合性丝绸服装制造业,达到了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能挣钱的时候,这个人怎么反倒去花钱呢?”同行们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回答。不久,在市场优胜劣汰的浪潮中,不少丝绸企业亏损了、倒闭了,丝绸产业走入低谷,万事利却一枝独秀,企业的产值、利润从1000万元和100万元分别跃升到2亿元和2000万元以上。同行们这才开始佩服沈爱琴作为一个企业家所拥有的长远眼光。
沈爱琴如是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自己的产品中融入更多技术含量,我们才能避免“外国吃肉,中国喝汤”的命运。
画外音:
女孩儿们,当“哈韩”、“哈日”之风来袭,不应忘记自己民族最特色、最传统的东西。
沈爱琴小档案:
出生年月:1945年
出生地:浙江
职位: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