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同化(2/2)
或任红昌的鸿都门学对外宣扬羌人乃是炎帝后裔,姜姓族人。其证据就是羌字便是姜字的变异。羌人和匈奴一样同是汉民族的兄弟之族。大家只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分隔两地而造成了文化习俗的不同,但是彼此间流着的还是相同的血液。为此,刘辩在以后还提出了帮西羌北狄等异族兄弟追赶中原文明的计划,实际上就是汉民族对异族文化的同化活动。刘辩新设立了扶夷长史一职,通过蔡邕、卢植等人的推荐,派出了大量的中原名士去匈奴、羌氐等异族地区进行支教工作。其中包括管宁、邴原等海内大儒、经学名家。虽然这些异族地区落后贫困、民风彪悍,有很多名士并不愿前往,不过卑鄙的刘辩先是通过《洛阳时报》等传媒对这些名士进行一顿吹捧,把他们去异族传播中原文化说成了是继承孔圣人遗志的,德教四方。弄得这些人都下不来台,谁叫他们都信仰孔夫子的话,大家只好硬着头皮前去教化蛮夷。
等以后大家都有了同样的信仰,彼此的隔阂就会变淡,大汉的边境就不会再有争端。
对于匈奴与羌族的文化同化,刘辩心里已早有定计,而面对造成羌乱的最大问题——朝廷的屯田圈地导致的羌民起义,刘辩心里也有了应对之策。
通过前世和今世的学习研究,也渐渐发现了造成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事情出在大汉本身的土地问题上。
东汉时期,帝国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控制在世家豪族的手中,他们强取豪夺造成了帝国内部极尖锐的内部矛盾和对边境驻军的严重供粮不足。而依靠世族门阀起身的光武帝刘秀以及其后的继任者对于这些占有大量土地的世家毫无办法,只好通过对外大量屯田来解决内部的土地矛盾和边境驻军的供给。
相比匈奴、鲜卑等彪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来说,西面的羌族更加的温和,有很多临近大汉的羌民都已经放弃游牧生活改为种田,所以羌族很容易就成为了大汉用来缓和国内矛盾的软柿子。
刘辩要想解决汉民族与羌族的矛盾,首先就要解决好国内的严重的土地问题,减少对羌人土地的侵占。不过这个问题他却已经无需多费心解决,因为早在他继位之前,有一批人已经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批人头裹黄巾,信仰道家思想,相信在他们的“大良先师”的带领下,上天会降临一个幸福的社会给他们。这批人的名字叫黄巾军。他们的本质是一群失去土地的农民对强占他们土地的世家门阀进行的一场拼死反抗。
不得不说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对于大汉帝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严重的冲击了帝国内部的许多豪门大族,对于帝国内部的土地占有进行了重新洗牌。同样因为战争与自然灾害造成中原地区的人口锐减,大量的无主荒地出现,使得朝廷已经无需再通过侵占羌人土地来缓解矛盾,早在灵帝末期,朝廷就已经停止了在羌地屯田,相反此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原地区没有足够的人口来开垦荒地,有可能的话刘辩更希望的是能将羌人内迁,充实中原人口。而不是向外移民。
造成羌乱的两大问题,刘辩心里都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正在踌躇满意的准备解决羌族问题的时候,朝廷来的一封奏章,让刘辩意识到大汉帝国的内部又出现了极大的变数。
,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