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叶小华的选择(2/2)
这个从工地小子,挤身亿万富豪的故事。对于我这种商人迷来说,无疑是个十分精彩的励志偶像故事。3、摆地摊模式:可能很多人很难理解,摆地摊如何能赚钱?
摊地摊的两种功用,其一: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都鄙视那些朝不保夕的摆地摊的小贩;不过大家不知道马云在做中国黄页和阿里巴巴前,为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也是摆地摊,和四外推销文具的小商人罢了;
1994年前,马云和朋友在学校组织了一个叫做海博翻译社的校内公司,但公司因经营问题,一直入不敷出,马云老师作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不想让这个公司死掉,为了支持公司的生存,他毅然背起了行囊,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做起了文具买卖的小本生意,直到海博社上线成为一家网络翻译公司为止。
其二:从地摊到老板;温州商人在全国一直很知名,但这个世界却是公平的,并没有生来就是商人的人,温州商人要想经商往往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摆地摊卖皮鞋,皮带,当熟悉了当地市场和环境后,在已经营利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于在那块地方购置店面,然后扩大经营,从游击战到坐商的转营,这就是从地摊到老板的过程
4、虚实相生模式:
改革开放时期,由于信息的不流通,乌龙事件迭起:中国遍地黄金的1992年,六通老总冯仑投身当时火热行业:房地产。由于行业的大趋势,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其间也发生了一些十分匪夷所思的事情。
有一次,冯仑大赚一笔后,兴高采烈地还给朋友500万元。他得意洋洋地对那位朋友谈起这笔生意。说到一半,朋友好奇地问,你买的那个楼是跟谁买的?是不是你把楼卖给了某某公司?冯说是。朋友一拍大腿,“哎,我底下一个公司卖你的楼,结果又被我的另一个公司买走了。你的资金还是我借给你的!”
瞧,由于信息的不流通,当时的生意就是这么好做!
……
“你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处?”叶小华很迷惘地问道。
我:“……”对于我这种生意迷来说,简直如获至宝,但叶小华总能抓住时机,一句话把我的满腔热情打发得无影无踪。
“没有什么,纯粹兴趣。”
“哦。”他漫不经心淡淡道,仿佛不经意间,已经选择性遗忘了我们正在讨论过的是什么话题。
好吧,叶小华这小子,对商业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我特么和他讨论商业生意,简直是我自己给自己挖坑来坑自己。
……
“不过此种商业理论和故事,直达商业商人核心,简直空前绝后,惊天地,泣鬼神!”
“唉呀,别吹了,这本书明明是你自己写的买的而已。”叶小华轻松鄙视道。
我:“……”要不是多年老友,我相信我一定会忍不住,拉他出去打一顿。
叶小华就是这样,你如果和他讨论李嘉诚有多少身家,他会兴奋得讲个无完;如果你跟他讲马云花了多少钱在香港买了房子,那么他能报出准确位置;如果你问他,冯仑是谁?他会告诉你,冯仑是万通老总,是个有钱人……
但你问他什么是生意,他会一加一等于一加一地回答你:“生意人吗?那就是商人,商人就是生意人。”
他的个人热情在于那些不深不浅的名人八卦,而不是生意,也不是致富。
我了解到的叶小华是这样的:读书时期,热衷于,学好习拿奖状;大学后,习惯于宅宿舍里,偶尔看看电视剧,剧中人物破镜重圆会喜极而泣;对生意没有兴趣,对发财持观望态度;做任何事情慢半拍……
我对他为人是恨铁不成钢,对他的定义是:一个很简单的慢人。
令我哭笑不得的是我生活又不能没有这个人。因为纵然在积极进取的我看来有各种缺点,但有两样是东西是我们拥有的,一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珍贵回忆;二是我们的义气,有什么事和他讲,他绝对守口如瓶;有什么事要他帮忙办,他绝不会袖手旁观……
叶小华的态度很明确,打死不做我的中国合伙人。
因为他明确表示,根本不想涉及那怕一小点的生意方面的东西。
对此我的失望是难免的。
我对叶小华的商业诱惑,从初中就开始了。用尽我所有的商业知识,就是希望在近十年后,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我们两个搭档,任何方面都很成熟的,太熟悉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能知道表达的意思。况且:我有创意,他的执行力是很完美的。
所以就算他十年前已经跟我说,对生意一点兴趣也没有。我今天还是要争取一下。
其实他太了解我了,早就知道我要创业,是要经商的。今天一找到他,和他出来逛街,他就猜到了我要提出合作经商的事宜了吧。
“是对我没有信心么?”我思忖道,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我的经验是一张白纸,我甚至连社会经验都不多。
痛心疾首的问题在于,这事我不能猜!绝对不能猜!
那个猜心者不卑鄙?猜了我们的友情只有去到尽头……最后焦头烂额的我认输了:“好吧,你赢了!”
他的无欲则刚,打败了布局十年的我。
……
(www.2345xs.cc 2345小说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