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教官(1/2)
军事学院开设后,李植感觉效果很好。尤其是海军战术的教学让军官们受益良多,可以说是和郑芝龙决战前的紧急充电。
在海上作战船只之间距离很大,有时候战舰距离旗舰十几里,根本看不到旗舰上的旗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作战就往往依赖舰长们的个人指挥能力了。
李植的海军成立只有几年,没有打过大仗。对于如何摆阵形,如何发挥火力,如何迂回如何突破,舰长们完全没有概念。就连海军舰队长吕虎,也只是凭感觉指挥,并不知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教官们却熟悉最近十余年的各次海战。这十年虽然没有爆发大决战式的大型海战,但欧洲各国之间的海军摩擦不断。尤其是如日中天的荷兰人,不断在海上攻击劫掠他国的商船战舰。
这些海战的情报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欧洲各国的海军都大力搜罗,组织军官学习。所以几个外籍教官对这个时代的海战十分了解。不管是加勒比海上的英格兰海盗如何劫掠法国商船,还是好望角的荷兰军舰如何挑战西班牙的盖伦船舰队,这些军官们都如数家珍。
为什么英格兰人总是抢上风,为什么葡萄牙人喜欢用后膛炮?如果不听这些教官解释,靠自己琢磨是很难琢磨出来的。
海军的军官,尤其是李植火线提拔起来的几十个舰长们听得十分入迷,每每下课后还拉着几个外籍教官问个不停。
李植感到这几个外籍教官等于是欧洲战争史的百科全书,物超所值。欧洲的战争已经一只脚跨入热武器时代,虽然在装备上不如李植的部队,但对李植麾下军官指挥作战有很大的启发性。李植给教官们发了奖金,有时候也和这些教官们交流交流,讨论一下散兵战术和线列战术的优缺点,获得t型战线主动权的关键。
不过李植懂得的战术往往超越此时的西方几代,往往一说出来就让几个军官目瞪口呆。
####
崇祯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李植的十艘铁甲舰全部造好,停泊在了大沽港口。
由于是天津、山东和南直隶等地不同造船匠制造的,每个造船点的工艺都有些不同,这十艘铁甲舰的外观不尽相同。天津和山东造的八艘铁甲舰都是尖头的,而南直隶船匠造的两艘是扁头的,尾楼也更高一些。
当然,这种差别并不影响使用。十艘船都是十二丈长,两丈一尺宽。每艘船上都装载了三十二门十八磅炮,在这个木质帆船时代是响当当的大船了。
李植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些铁甲舰的满载排水量大概有五百吨。实际上这十艘铁甲舰装上铁甲和大炮,再装上几百名水兵和淡水、补给品后,就基本上是满载了。这些铁甲舰只能作为纯粹的战舰使用,即便在和平时代也无法充为商船。
十艘船的船壳上都包着一寸厚的铁板,此时铁板几乎是全新的,外面按李植的要求刷着灰色的树漆,看上去完全是十九世纪的战舰。
铁甲舰上装备着两台大型蒸汽机,马力全开的状况下能开到九节的航速,快于这个时代的风帆战舰,甚至比顺风时候的帆船更快。
这样的奇怪战船出现在明末,当然是引起了百姓们极大的兴趣。每天大沽港码头上都是人潮如织,大家都来看铁甲舰上面密密麻麻的大炮,看铁甲舰不需要划桨就进入港。好在李植坚持离岸十里才练习开炮,否则来看热闹的人要更多。
铁甲舰有防锈的问题,铁板长期接触水会生锈。想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李植恐怕需要搞上几年的研究。完全解决是不现实的,不过李植有办法缓解这个问题:
李植首先做的,就是在铁甲上刷一层树漆。中国是树漆的原产地,李植在天津可以大量购买这种廉价商品。实际上树漆有相当的防锈能力,半年涂抹一次的话,虽然不能完全消除铁甲的生锈,但也能大大减缓生锈的速度。
李植还使用锌棒缓解铁装甲生锈的速度。李植在装甲的下沿固定大量的锌棒,这样锌和铁及海水就构成了原电池。由于锌比铁活泼,作为电源负极优先失去电子被腐蚀。锌的不断腐蚀就保护了铁,这就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直到现代,还有不少船只使用锌棒保护钢质船体。
明代的匠人们已经大量生金属锌,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匠户们将氧化锌矿砂、煤粉投入特定的反应罐,在高温下形成气态锌。锌蒸气通过冷凝窝的透气孔上升至冷凝区,冷却凝结成液态锌,滴入冷凝窝凹槽内。待冷却后,人们打破反应罐,取出锌块。之后匠户们还要将其放在灶上进行提纯,锌块纯度可达九成九。
天津是商贾集凑之地,李植和商人订购,轻松买到了大量的锌棒。铁甲舰水线以下没有装甲,李植只需要在水线附近的铁甲上包上一排锌棒就可以,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这两种办法都只能缓解铁装甲的腐蚀。李植在后世看到过论文数据,知道钢铁在海水中的年平均腐蚀率是一毫米左右。在李植的种种手段帮助下,腐蚀的速度可以大幅降低,也许只有半毫米。
腐蚀速度降低后,铁甲舰的装甲腐蚀就不是一个大问题了,因为李植的铁甲舰本身也并不需要完美的防腐蚀手段。李植制造的五千料大船选用木料时候讲究实用,并非采用完美的木料,船只实际上也只有七、八年的寿命。通过防腐手段处理后,三十三毫米厚的铁甲每年腐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