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比生命更重要的星星之火(1/2)
: 第六十六章比生命更重要的星星之火
潘素的绘画天赋极其高,与齐白石、何香凝、张大千、胡佩衡等书画名家都有笔墨往来,后来为建国庆祝,跟齐白石、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共九位国画宗师创作了国作《普天同庆》。
后来主席还专门给齐白石等人写感谢信,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并未提及潘素的名字。
战争年代经济不景气,张伯驹跟梅兰芳等戏曲大师组成了国剧学会,为抗战义演筹款。
后来抗倭战争爆发,张伯驹开始归隐,四处收集文物,不愿意让这些国家瑰宝流入海外。
第一副是《平复帖》,这副画是1700多年前晋代书法家陆机的作品,目前是‘中华第一帖’
当年这副字帖在清朝遗贵溥儒手中,溥儒是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之孙,但是战争年代家道中落,靠着变卖文物过活。
张伯驹听说溥儒买了一副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流入了国外,担心《平复帖》也重蹈覆辙,浴室张伯驹拜托好友,民国四子另外一个溥侗向溥儒购字。
溥儒开口就是20万大洋,张伯驹当时已经不是极富之人了,十分沮丧,后来张大千说合,6万大洋买字,但是溥儒没有同意。
后来溥儒母亲过世,急需用钱,张伯驹又想买字,但是怕这是趁人之危,不好意思开口,还通过另外一位溥家人的名义借给了溥儒一万大洋,帮他为母亲发丧。
后来溥儒得知此事,将《平复帖》抱来给张伯驹,只收了四万大洋,张伯驹大喜过望视若珍宝。
后来末代皇帝溥仪被倭寇俘虏,很多故宫文物流落民间,张伯驹听说有人有《游春图》>
后来张伯驹走投无路,到了当时的琉璃厂,京城古玩圣地公开声明“《游春图》事关华夏文明历史,是国之重宝,谁若是收了卖给外国人,就是民族败类,张某人绝不轻饶。”
张伯驹本身在古玩界就名头甚大,这样公开发表声明自然掀起轩然大波,《游春图》主人受到了不少压力,最后要降价220两黄金卖给张伯驹。
张伯驹连夜买了那所大太监李莲英的故居‘丛碧书房’。
这所居所占地十五亩地,在京城最好的地段。
卖了房子凑钱把《游春图》抱回家开心的像是个孩子的张伯驹,被妻子潘素笑话了半辈子。
后来有出现了杜牧的《张好好诗》,那是张伯驹已经算是穷困潦倒了,全靠着潘素的画渡日,但是这诗太重要了,张伯驹在地上打滚撒娇,让潘素卖首饰帮他买下诗,潘素哭笑不得,只好答应。
在战争年代,性命都是不安全的,更何况这些脆弱的文物,张伯驹一生收集文物近三百,其中有118件国家级顶级书画,张伯驹用了一辈子来保护它们,没有收到损伤,所以后人才能在故宫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
而不是要在东瀛博物馆,或者大英博物馆去看我们的国宝。
因为收藏国宝,张伯驹被绑匪盯上了,绑架了他要挟他妻子潘素,用两百两金条来换人,不然就撕票。
在潘素‘探监’的时候,已经被折磨的不像样的张伯驹以死相逼“千万别动那些字画,那都是国家的,否则我一头撞死。”
当时张家已经没有钱了,更博而说两百两金条,走投无路的潘素去找了张伯驹的旧友,孙曜东,当时孙曜东是大汉奸周佛海的机要秘书,潘素跪求孙曜东帮忙,孙曜东一查,是特务干的,就是为了张伯驹的那些文物。
孙曜东介入,那群绑匪惧怕孙曜东,把张伯驹卖给了另外一个军阀林之江,孙曜东联系林之江,用20根金条换回了张伯驹。
这些字画在张伯驹眼中,早就比生命更重要了。
1956年,张伯驹觉得自己的年纪有些大了,怕不能在保护这些字画了,就把它们都捐给了故宫,奖励20万,张伯驹拒绝了。
当时很多朋友不理解张伯驹的作为,穷极一生潦倒为国家保下了这些国宝,为什么不要报酬。
后来张伯驹对一位朋友酒后说道“我买字画买国宝,散尽家财,历尽磨难,不是为了要用它们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国外,客死异乡。”
当最后一批文物捐献之后,张伯驹在笔记上下下“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张伯驹除了爱国宝,更爱唱戏,京剧大师余叔岩教弟子不会多余五出戏,但是却教了张伯驹五十多出戏。
票友张伯驹还与余叔岩合作编写了《近代剧韵》是梨园行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张伯驹是个君子,大先生这么说,王耀也觉得。
但是大先生早早归隐,并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
但是就是张伯驹这种无私君子,在那场斗争中被打成了‘右派’,而且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十年的批评让这双老人苦不堪言,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
老两口依旧白天被拉出去游街,晚上在茅房里作诗绘画。
有人要烧老夫妻的画,张伯驹跪扑在画上哀求“要烧就烧我吧,这都是国家的宝贝,烧了就没有了。”
后来张伯驹平复,陈毅将军满脸抱歉“你这样的人被打成右派,我该向你道歉。”
张伯驹却一笑而过,很有自嘲精神“国家大,人也多,个人受委屈不算委屈,我看古人字画也大过眼,为什么不允许别人给我一顶错帽子呢?”
张伯驹是对这个民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