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世间安得两全法?(1/2)
“这考试的时候,考官还能来评论答卷?”陈止一下子就被问住了,但不是由于陆映的问题,而是惊讶于对方作为考官,竟能如此潇洒的当场评论考卷。
可旋即就明白过来。
“是了,我是先入为主了,眼下可不是科举,而是一个私人性质的考举,规则不全,也没有什么强制性,而且规则如何,还就是眼前这几人说的算……”
陆映可不知道陈止是惊讶于考试制度的缺陷,以为对方是被自己问住了,心中大定,淡笑道:“我听几位世伯的说法,知道你乃彭城才子,那不妨再好生思量一下,不要一味图快。”
他这么一说,不少答题的世家子弟都望了过来,一见是陈止,就忍不住眼神交流。
陈止这两天异军突起,名声渐响,放在民间,只是饭后谈资,可在年轻一代的士族圈子里,难免引得一些人不服,碍着修养和面子,不愿轻易表露,可见到考官出面,口气有指责的意思,难免生出幸灾乐祸的念头来。
“陈止到底只是靠着一场公案翻身。”
“字写得好,不代表学问高。”
“不知道,他是怎么引得那位考官注意的。”
众人以眼神交流后,就继续答题,但多少分出了一些注意力,关注着事态变化。
陆映问出这一句,其实并非有意为难,而是因为这题是他出的,本意是为了体现宽宥之意。
这一题,取得江东事例,说的是孝怀帝刘禅时候的事。
那时候,山越宗部有人谋反,朝廷出动大军平叛,将作乱之人捕获,狱中人满为患,孝怀帝派人复查,那复查的官员只将为首的十几人定罪,其他一概释放。
这么一件事,陆映拿来作为题目,是想要表现“治狱当以平恕为本”的概念。
这是秉承着汉景帝‘治狱者务先宽’的精神。
立意可谓博大,又挂靠了汉朝帝王之语,堂堂正正。
结果陈止在回答的时候,第一句就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这话是什么来历呢?
源自商鞅变法。
制定了律法却得不到执行,往往因为上层自己不遵守,破坏了法制基础。
说是秦国太子触犯了律法,他乃储君,为国之根本,是不能动的,但商鞅不愿意律法成空,就惩罚了太子的老师,从此往后,秦国上下无不遵从律法。
这是行的严苛之法,毫不容情,在今人看来,难免有些不近人情了,在更往前的时候,坚持这种做法的会被看作是酷吏。
陆映见自己的题目,被陈止这么评价,自然不快。
陈止经过最初的惊讶,不慌不忙的拱手,回道:“情虽可原,法难宽宥。法制如果健全,该杀就杀,该放就放,杀要依照律法,但放也该有放的说法,至少该有惩戒,明示后人,就算是因此失去一座城池,长远来看也不会是坏事。”
陆映皱眉摇头道:“你这句,说的是卫嗣君向魏王讨要逃犯的事[注1],在这里难免有些不合适吧。”
两人对言,周围人都闻到一丝火药味。
“这陈止冲动了,居然和考官辩论。”
“这位陆映是何等人物,和他说法,这是自讨苦吃。”
“好戏来了,且观。”
彭林微微摇头,有些失望,他本想靠这次筛选,和陈止在学问上分出高下,可看这样子,陈止要是恼了考官,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最焦急的无疑是陈玄、陈署,陈府本就放弃了一个名额,如果陈止这个最有希望的子弟再出状况,就真的没法回去交代了。
可惜,他们再急,也不敢出声提醒。
不远处,其他考官也注意到了情况,刘侃、张咏已经走了过来。
就在这时,陈止笑了笑,道:“陆考官,题目上提到的这个事,我也知道,你也说了‘治狱当以平恕为本’,要让囚犯清楚自己的罪行,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服气,可是这个事例中提到山越,虽然被释放了,但他们并没有服气,放回去后,又复叛了。”
“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陆映似乎和陈止杠上了,有心要说服这个人,“山越之事涉及安稳,岂能轻易决断?自然是要怀柔,当年武侯、陈侯都有释敌感化之举,陈侯的治夷策中,也提到了以文化之,文武并举,教化先行,这就是证明。”
陈止还是摇头:“释敌感化,关键是解开敌人的心结,山越本就归附多年,为何复叛?是因为当时的诸防将军杀良冒功!我写的这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不是针对的山越之反,而是当年那位驻军将军,他剿匪失利,就杀山越之人邀功,这才逼反了这些人。”
说到这,他顿了顿,道:“那位将军是大族子弟,因此朝廷并未追究他的罪责,反倒杀了山越头领,又妄图以恩威之法、怀柔之术,平复山越宗部,你要么就杀了驻将,以平山越之怒,要么就杀尽反叛之人,明正典刑,想两边讨好,必然不上不下、不干不净,不如不做!世间安得两全法?”
这次轮到陆映愣住了。
陈止却不管他,继续说道:“放纵罪将,这就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此一来,人家怎会信你?此例一开,给天下人树了个反例,商鞅变法,王子要让老师代罪,才能让天下人服气,如果律法只入布衣,隔于大族,能约束多少人?”
这话说的较为含蓄,毕竟陈止就是士族之人,周围也都是大族子弟,就算社会风气宽松,不怎么注重言语之罪,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