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边境雪域(1/2)
“轰轰轰……”
两架华国制式t-23运输机,呼啸着撕裂天空,向着西北方急速飞去,就连云朵,也被它搅成烂泥,甩在了身后。
t-23又名天空之翼,是华国自主研发,并优化改良了足足二十三代的飞行运输机,因其具有大容量,高续航的特点,故而具有空中火车的美称。
在首架机舱内,杨将军一行人分坐在两旁的金属座椅上,因为t-23的运输用途,所以整个机舱都非常的寒酸,座椅也就是两条金属长板,盖上一层折叠帆布,便就成了座位。
夏杰面色发白,一手拉着安全锁扣,一手紧紧的按着肚子。
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而且就是坐的这样的简陋运输机,这初次飞行体验,实在是太差了。
无论是机翼遇上空气流所产生的剧烈波动,还是那股因为离开地面,而不断涌上心头的离地感,都让他头晕目眩,恶心难耐。
“这钢铁之物,竟然能以如此速度飞越天空。当真是,鬼斧神工!”
在机舱的瞭望口,一个通体泥塑,穿着战甲手按腰间长剑的男人,正用目光从窗口往外眺望,那如铅般厚重的云层,仿佛也不能遮挡他的目光。
“陛下,这些都是两千年漫长的时光,才使世界发展成如今的模样。现在的很多东西,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杨将军神色正然站在嬴政的身后,单手横放托着军帽,头颅微倾,极尽谦卑。
“朕自然知道!”嬴政冷笑一声,侧头看向机尾处那一裹油布,恨意又再次涌上心头。
他手指轻捻,随即又收回了目光,愤然道:“若千年前,朕未遭此难。此等物件,早就该被我大秦工造所做出!何须等待两千年之久!”
大秦兵造之水准,冠绝天下。
他们在泥土煅烧的青铜时代,就掌握了合金之秘,当年青铜铸造的长剑,因材质所限,过长则软,过厚则脆。
故而天下诸侯国所铸造的青铜剑,最长不过60厘米,可秦国铸剑,却能将其延展到近95厘米,凭空增长了三分之一的尺寸。
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秦国兵造的铸剑技艺。他们在熔炼金属之时,将锡与铜的配比达成了一个完美的比例,大大的增强了剑身的硬度和柔韧度。
这是秦国能一统天下,兵锋无敌的第一要素,当时天下诸国,无一国能有此工艺,只能在战场上,被秦军逐个击破。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秦国,在当时便掌握了镀铬技术!
据现代文物显示,秦始皇墓葬中出土的秦剑历经千年而不锈,就是因为它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
而这个技术,便是现代经常使用的镀铬工艺:在金属器具的表面,淬炼上一层薄薄的金属膜,具有抛光,无锈的几大特点。德国和美国,先后在1937年和1950年发明了此项工艺,并为之申请了专利。
也就是说,秦国的铸造技术,在这个方面,已经足足领先了世界两千年。时至今日,在这个1947年的春天,秦国的这一项锻造技艺,仍能排到世界前沿。
这些,嬴政虽不知道的如此细致,但他相信自己的臣工,也相信自己的实力,故而,他才放出如此豪言。
“是!陛下,大秦若未被黄沙掩埋千年,这天下,定将大有不同!”
杨将军低声附和。
夏杰按着肚子默然不语,根本没有心思开口说话,而他对面,脖子上吊着绑带,手臂上缠满白色纱布的崔副官,一直用恨不得吃人的目光看着他,他也懒得理会。
t-23呼啸着穿过辽阔的华国疆域,它们从上海驻地出发,飞行了近两千公里,才在蜀地境内的军队机场进行了短暂的燃油补充。
随后,运输机再次起航,这一站,直接定在了喜马拉雅山脉下。
杨将军他们这架领头的飞机,因为要避讳人多眼杂,所以就连吃饭,都是在机舱内解决的,两袋速食口粮,和一壶开水,便是当做了早饭和午饭。
而始皇通体泥身,自然无需进食饮水,这倒也省去了不少的麻烦,不然以他的身份来准备食物的话,起码也得用上半天。
越是驶进西藏的这片天空,空气越是寒冷,飞机穿行在千米的高空上,机身也覆盖上一层薄薄的冰霜,冷气也随即蔓延到机舱之中。
“哼。”
嬴政看着泛起冰晶雪花的悬窗,冷哼一声,浑身顿时涌起一道火红的光华,滚滚热潮从他体内涌出,顷刻间就让机舱空气里的寒气消失的无影无踪,窗口的冰晶,也随之消融,顷刻便被狂风吹干。
其实每一架飞机在设计之初,都会考虑到高空冷空气的影响,会在飞机上配备除冰的装置,就如t-23的双翼发动机,它们就算在极端的冷气下,也不会有结冰现象。
但这种运输机,在对飞机内部的设计考量中,选择了节省空间,扩大物质的运载量。而并未配备暖气等装置。虽然这个理念有些不近人情,对于能吃苦耐劳的华国士兵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咬咬牙挺一挺就过去了。
夏杰和杨将军等人,自然也是能忍受的住这并不算刺骨的寒气。
而嬴政一身泥身,更是无所谓这外界的温差。他之所以动用法力,激荡出火焰的温度,只是因为窗外的霜花,遮挡了他的视线。
他已经沉睡了太多年,这片辽阔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天地间的每一朵云彩,都能勾起他尘封的无数记忆,带给他,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感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